在embodied interaction一文中提到有形的、無形的互動,這裡講到互動裝置也許會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而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其中要考量的是有些使用上的認知會隨著既有的習慣而受到影響,例如像是書寫的行為,在未來可能不需要以紙張作為書寫字句的媒介,但因為以前使用筆的經驗,使得手在寫,手與筆為一致性的協調動作的這個行為不能被忘記,因而影響到裝置在互動上該有的動作,使得這些介面在此類行為的連結上不會造成困惑。
在Choreography of Interaction中,Sieskte提出三個觀點來詮釋抽象轉化為實體設計的想法。
1.Dynamic Quality:指應將所謂設計的品質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去整體地考量。
2.Physical Involvement:指人與實體存在的相互關係,例:手磨擦桌子時,除環狀地運動手及手臂以外,觸覺與壓力的改變、桌子的搖晃也應考慮進去。
3.Expressed Meaning:指動作本具有以及表達出的意義,例:鞠躬此一動作同時具有謙恭、緩慢、施力的要求與意義。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實體互動設計不僅只是空間中的一種行為,如何表達動作所隱含的意義也是相當地重要,可能是有形的,或者是更廣泛地無形的呈現方式。最近讀了〝城市散步〞一書,內容提到現代都市生活中,個人空間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如何的存在,其中有段話令人印象深刻(在鄉下是沒有陌生人的,而在城市裡,即使是認識的人,也感覺彼此是陌生的,因為彼此的互動、關係或著對話的內容,被完全溶解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面)在互動上,以人、空間、環境做連結,從這三者間相互影響的根本為出發點,在日常生活中找尋出一些互動裝置,並融入理所當然的原則性行為,而不是刻意的,透過無形的符號、圖像,詮釋有形的意義,藉此找出更自然的自我價值,帶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在這裡以人的貼身物–影子為想法,夜晚的公共空間裡,例如公園等休閒場所,在路燈微弱的光線照射下不以為意地與路人相交叉、相交會的影子,在認知上也許是件自然平常的事,如果能藉由不同動作的影子成像與他人的影子相結合(也許是踩影子遊戲)而產生多樣富有趣味的圖像,引起雙方心靈層面之相互感受與猜測的共鳴,促進彼此間有更多的互動。也許是透過光線投射角度的改變,或是顏色轉換的方式來增加雙方之間交流的一種公共互動裝置。
1 則留言:
Check this out.
Blue Dragon - From the game, for the game, a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on a public wall.
http://bigshadow.jp/entry/
張貼留言